
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每次翻开胡希恕先生讲痹证的内容,都感到一种拨云见朗的痛快。他让我彻底明白:中医看“痹证”(风湿痛、关节炎等),绝不是头疼医头、脚痛医脚的浅薄功夫,而是一门辨病位、明病理、识方证的大学问。今天先聊聊胡老点破的“湿痹”真相。
湿痹?错!是“里病”,表里倒置的警示!《金匮要略》里说:“太阳病,关节疼痛而烦,脉沉而细者,此名湿痹。” 乍看像外感表证(太阳病)的关节痛吧?胡老一语点醒梦中人:“关节痛而脉沉细,绝非太阳病!”
为何?胡老剖析:真正的太阳表实证(如伤寒无汗),该是脉浮紧。现在脉沉细,提示病根在“里”(脉沉主里),而且有水饮停滞(“脉得诸沉,当责有水”)。核心证据:这类病人常常 “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(溏泄)”。 这不是表邪,而是里有停水泛滥!湿邪内阻,气血津液运行失畅,外溢体表关节而作痛。胡老强调 “但当利其小便” ——这才是直捣黄龙的治法。小便一通,里湿祛除,表气自然通畅,疼痛能解。深刻体会到“祛湿”才是解开这类“关节痛”的钥匙。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血的教训:“慎不可以火攻之”的深意更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胡老强调“慎不可以火攻之”这条禁忌!古人用火疗法(如艾灸、热熨)硬逼发汗,本想祛湿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:
火攻弊端: 把湿邪热毒往里逼,不仅湿难除,更可能伤津耗气,甚至“治出肾炎来”!(胡老原话,结合他观察不少电疗、蜡疗无效的临床经验)。现实意义: 这条古训至今闪光。看到痹证盲目用电疗、热疗,真得替病人捏把汗。胡老提醒我们,治湿当顺应其性(或发汗或利小便),从里往外疏泄才是王道,强行“火攻”犹如堵门抓贼,后患无穷。湿痹≠风湿?胡老细辨“三驾马车”胡老进一步拆解风湿痹痛的治疗密码:
麻黄加术汤(风湿在表): 用于全身关节烦疼明显、无汗,确实“在表”。胡老点出“可与”而非“主之”,提示灵活看待。妙在加白术! 单用麻黄汗大出,湿反不去;白术守住中焦,才能风、湿同祛。微汗透邪是精髓。麻杏苡甘汤(风湿夹热): 同样是身疼、发热,但“日晡所剧”(下午加重)。胡老解读这是“汗出当风”或“久伤取冷”,湿停腠理化热,用生薏苡仁清热利湿解凝。药简力专,巧妙体现“因势利导”祛湿邪的智慧。防己黄芪汤(表虚夹湿): 这个方证简直活灵活现!病人身重、汗出、怕风怕到极点(如胡老所遇,大夏天病人对扇子风都恐惧)。胡老强调:这不是“表实”,而是皮肤护卫能力极差(表虚)。湿邪为何盘踞?因为“皮肤的漏斗漏了”(正气不足于表)!此时: 黄芪是灵魂: 胡老驳斥简单“补气”论,引用《本经》明确指出黄芪能“治恶败疮、痈疽…大风癞疾”,其核心作用是 “恢复皮肤的护卫功能(正气),使邪无可居”! 合用防己、苍术利湿,才是正解。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我的临证顿悟:辨位为先: 关节痛≠表证!脉象(沉细)、二便(小便不利大便溏)是识别“里湿痹”的罗盘。见痛莫强攻: “火攻”是历史的惨痛教训,治湿务必避免闭门留寇。知常达变: 麻黄加术、麻杏苡甘、防己黄芪三张方,如同祛湿的“三驾马车”,分治表实、夹热、表虚三种湿痹格局。尤其黄芪固表的独特定位,打破了我对“痹证必发汗”的思维定势。方证相应是生命线: 胡老讲方必析证(麻黄加术“身烦疼无汗”、防己黄芪“汗出恶风身重”),教我绝不能凭药堆砌,而要牢牢抓住特定证候群这个“靶心”。胡老授业解惑,如同拨亮一盏灯,让我看清了“湿痹”这片被误读已久的领域。下篇我们一起走进他处理阴寒重证(附子登场!)及复杂合并症的精彩世界。
备注:本文中涉及的方剂以及剂量仅供医学生或中医爱好者学习时参阅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,如有不适,请线下及时就医问诊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俄驻美大使回应美对乌4亿美元军援:美无法通过帮助乌耗尽俄罗斯
下一篇:没有了